• cubeRandom

  • block

  • cubeStop

中国甲胄史概观:夏商至秦代二 2016-01-22

  (3)皮甲的制造在东周时期臻于成熟。
 
  东周皮甲有人甲和马甲(用以保护战车驾马)两大类,都已经不是简单的整片皮甲,而普遍是用许多甲片以丝带编连而成,甲胄的结构远较前代复杂,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制甲工艺。东周制甲主要用牛皮,其次用犀、兕之皮。甲片以模压法加工成形,表面段漆保护,用丝带编连缀合。编甲的墓本方法是:在甲片的边缘打孔穿绳,先将甲片横编成排,再一排排纵连起来。胸、背等部位用固定式编缀(编连甲片的绳带不留余量,甲片和甲片紧相固定),腰腹、臂膀等处用活动式编缀(连接上下排甲片的绳带留有一定余量,可以伸缩,以利人体活动。工艺技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如:丝、漆都是中国特产,其利用在中国有悠久而发达的历史,东周时期操漆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非金属材料的保护和装饰,以丝带作甲片的串连材料,如同制弓用丝线作弦、制庐器(兵器柄)用丝线作拥扎材料,都是利用丝的良好抗拉性.甲片采用模压法,则与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有某种联系,铜器的范型对于皮甲的模具是一个启发。用模共压制甲片,能够保证甲片形状的规整,更为孟要的是,这种方法解决了复杂甲片的成形问题和皮甲的批量生产问题。一套甲青的模具虽然繁复,但模具制成后,操作却非常便利,其效率和加工质最是手工裁削甲片所无法比拟的。
 
  (4)东周皮甲的基本形式和发展趋势。
 
  东周时期,人们将皮甲片称为“札”,因为甲片大多呈长条形,类似于简札.将横向编缀的一排甲片称为“旅”,此字本有行、列之意;甲的旅数,则专用“属”表示,大概取其一排排相次连缀的意思IM,。札、旅相续,是东周皮甲的基本形式,研究者普遍称之为“札甲”。迄今在东周墓葬中发现的皮甲,都是这种形式,以曾侯乙墓出土的人甲最为典型,共用181片甲片,主体部分分5排编缀。
 
  皮甲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甲片逐渐小型化,甲片的组合越来越细密。据《考工记》记载,东周皮甲通常为“七属’、“六属’和“五属”(即7-5排甲片)。曾侯乙墓出土的人甲就是5排甲片。秦始皇陵兵马诵坑中出土的大量披甲陶,其铠甲仍是札、旅相续的形式.但甲片变小,一些甲的旅数增加,如秦佣中最常见的一类二型甲,整体长度并不大于曾侯乙基皮甲,却往往有10余排甲片。在秦代,甚至出现了甲片细密的鱼鳞甲。1998年至1999年在秦始皇陵园内发现的石质甲胄,系实用甲胄原大尺寸的石质模拟品,其中有两件石甲,甲片短小,组合细密,全甲共用800来片,所组成的甲衣酷似鱼鳞状。这是现知鱼鳞甲的最早实例。
 
  上文出自《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甲胄复原》,由中国铠甲编辑整理。


  本文有中国铠甲www.madefuns.com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