铠甲揭秘:汉代军队中的徽识 2015-01-16
根据资料记载汉代军队使用章、幡和负羽三种徽识。
汉代四中武士所负之物。是根据陕西省咸阳市北郊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绘制。据文献记载,章的上面写有配戴者姓名、所属部队等资料,便于在牺牲后识别身份。但笔者认为在汉兵马俑等资料中并不是每个士兵都佩戴这种章的,并且作为识别士兵身份的徽识完全没必要背在后面更没必要作成这么大的尺寸,笔者认为这种章和二战时期美军战地军官所戴钢盔背面的标识作用可能一样,是为了小队其它人员能紧紧跟随指挥官.避免跟错队而使用的.所以这种章很有可能也是汉军基层军官所佩戴的。
根据陕西省咸阳市北郊杨家湾汉墓兵马俑绘制。多数资料说幡是作为指挥官标记而佩戴的,这种说法虽然是可行的,但笔者认为更可能是信使、传令官特有的识别装饰,因为杨家湾汉墓中披戴幡的汉兵马俑连护甲都没有,这在战场上是不合乎逻辑的。
在各种文献中常常提到负羽,但是并没有形象上的说明,但其中有一种根据汉俑背后的盒子是装置负羽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它作为装置弩箭的矢箙更为合理。
负羽作为什么人使用也并不明确,但作为基层军官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明显的标识会使敌人集中兵力加以攻击。根据日本战国时期的资料,当时的军队中也有类似负羽的装束,佩戴者是传令兵,明显的标识方便传令兵往来战场与大本营之间。也许汉军中的负羽也是如此作用。图中所绘是根据日本战国时期铠甲背后安装的指物装置而假想的。
本文有
中国铠甲www.madefuns.com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